但是走過來很大的心態是,我們把自己放下,我們並不是被幫助的人,不是因為我做好事,而別人就應該要一直支持我、救助我,因為那個是有限的,到最後看清楚的事實是,即使這一些資助……前幾年的基礎一定要扶植,這個是需要的,最大的考驗是來到最後市場的競爭,這個是大家都要面對的,必須要有自己穩定的專業模式面臨市場的競爭,不然還是會被淘汰,這個是簡單的分享,謝謝。
為了取得和諧跟平衡,這個是需要大家協調出來。
雖然我看起來年輕,但創辦人有這些大家現在的困頓都有經歷過,我只是簡單分享一個經驗:在這一個過程中,我們可以走到現在比較健全商業模式的企業發展,有一個很重要的心態是,我們知道政府很難為,現在焦頭爛額,臺灣的社會企業非常多元化,跟其他國家是完全不同,如何放到同一個軌道,坦白來講是困難的,而且我必須說不太可能的事情。
如果有具體可以協助我們把這樣子的成績展現出來的話,全臺灣都有做共同的事情,可以借力使力把能力發揮更大,我們現在資源、能力有限,其實不是的,我們沒有讓大家看見我們到底做了什麼,對於社會、環境有什麼樣的影響,我現在比較在意的是這個部分。
這幾年發展已經有一個基礎了,我們現在比較在意的是,所做的這一些是有對社會影響力的機制,但是因為現在沒有機制,大家都知道在做好事、善心,即使我們要走到國際間,我們沒有辦法有的具體透過數字化的模式讓大家看見我們做的這樣的善事,一個人在這邊改變了,不管是對農業或者是環境的發展,這樣的改變對社會環境有多大的影響?
很慶幸的是,我們之前從NPO組織,現在應該是走過現在才剛踏入社會企業的領域,已經走了快要二十年,所以大家走過的痛苦都經歷過了,我們現在朝向一個比較健全社會企業,往創新的產業去前進,我們去年得到B corp,我們這十幾年找自己的商業模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