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年輕人是有創意的,是有辦法透過一些模式去靠他的經濟商業自給自足的能力,我想育成中心、屏東縣政府及很多都有幫忙,年輕人社會上的認知問題,其實是非常薄弱的意志,這個是我們在談解決社會問題社會企業,從協會要轉成社會企業的路上可以自給自足,應該要有更多的人力培養,以上。
很多年輕人做解決社會問題的社會企業,應該從大學生暑假或是從畢業後開始做這樣的蹲點。
但是我們在屏東遇到的問題其實是農業限制,也就是在族群、客家跟融入的其實是縮影,我們遇到的是老人的問題,我們在做農產方面就遇到了產銷上的不易,像老年人剛剛遇到,根本不需要產溯,登入了就不想做,而是很想做,我們只能自己銷售,如果透過公部門的輔導,有很多規範上,我們又被挹注。
這樣的問題在教育部青年署、文化部推了很多東西下,好像雖然做很多事情,但是年輕人蹲點的位置好像都沒有提出來,包括學校,教育部的資源那麼多,那麼多替代役、偏鄉去做教學,也那麼多的政府組織及年輕人可以挹注下去,卻很少人發現在偏鄉裡面所遇到的一些問題,總之靠著大學的老師帶著一群人下去做計畫,才會有公平性是大專生不會有計畫,這樣可能畢業後或許還有一點時間留在鄉下裡面做這一件事。
我們也是來自屏東,其實好幾年前在喊民間組織應該走到社會企業的經營,NGO、NPO等等,韓國、新加坡這樣下來,臺灣也這樣喊的時候,我們在屏東的資源下,其實很多喊資源下,我們覺得年輕人或者是人力上懂的社會企業、解決社會問題的人越來越少,這個是我們在社區遇到的問題。
很開心政委把各個部會整合在一起,我們也需要勞動部、農委會,像多元就業,農民年會在處理帶耕隊的部分,都需要在農業閒置時期的缺工可以四處去覓處,在屏東可能很多農民需要,這個部分屏東沒有辦法採收,因為找不到人,但是其他地方有很多人,但卻不知道,所以帶耕隊慢慢由屏東縣青農籌組,很需要資源上的挹注,因此就農業繼承的部分,不只務農、代噴、代耕、代種及代收的外銷部分,我們也接到很多的外銷的單子需要我們提出去,因為我們一個平台,也希望未來可以多交流,謝謝。
在農會的系統上都有在做,但是民間的部分自己經營組織,從協會應該是JA農會去做這樣的系統串聯,我們也希望臺灣有這樣的環境,不管是在政府部門、民間部門都有,因為政府部門畢竟有其系統,地方協會扮演很大的重要角色,也就是觀光跟特色行銷,因此我們在屏東的農業縣市做這一件事,也希望未來在環境永續上有更多可以支援與協助。
每個月會汰換一次農民,如果在我們的平台裡面賣得不好,我們就會下架,下一個月農民的季節中因為種植的(產物)不一樣,因此我們的區域只限於屏東的當地農產,在方圓一百公里裡面有的,我們希望未來會有非常多來跟我們合作。
因為現在進駐的農民有一百多位,因為我們的空間很小,現在有四十幾位的農民在裡面,每一個農民就溯源產銷,讓消費者知道吃什麼,包括用影音的行銷來推廣農民。
在屏東開始做這一件事,剛開始嘗試,過程中非常支持我們的長輩,包含美和科大、屏東縣的青農,還有非常多在地合作社都參與這一個計畫。
大家好,我們是屏東好邀市農產直販所。這源自於臺灣應該叫寄賣,也就是我們在這一個平台裡面,我們只收農民兩成的服務費,因為這樣子可以直接過來,我們就轉過於行銷,我們從7月剛開始到現在,這一個概念其實在日本來講,農產直販所其實逼近7-11數了,日本沒有到菜市場、盤商,而是到臨近的家裡附近,把農產交到那邊,藉由這樣的賣出去,所以沒有透過盤商,直接面對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