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些事是可以串聯,各自有各自要努力的部分,在串聯的行動上,大家又可以互相拋出什麼樣的力量來操作,這反而是今天可以討論的部分,謝謝。
這一些團隊進來到雲林的人,也許唸完大學之後,不一定會留在這邊,所以相對來說,雲林的年輕資源相對比較少的,我相信其他的縣市都有相關的類似狀況。因此我想要討論的反而是,現在遇到了像上面的協會資源的傳承不是那麼容易的時候,在地想要著力做一些事可以用哪一些方式來著手?再加上在地經濟面的資源或者是文化事業資源不是那麼完整、容易接觸時,其實年輕人在做操作時,是相對痛苦的。
政委好,大家好,我是自然生活工坊的執行長志謙。其實在場的一些人其實之前在其他場,像青發署的change maker計畫。其實我今天想要提的,其實跟簡鈞伶講的有一點類似的內容,其實一個年輕人在地的,像現在雲林有三所大學,我們在雲林出生年輕人都會到外地唸大學,未必會到雲林來深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