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了。
在臺灣滿難的,我們在想說怎麼可以這麼快突破這麼多的限制。
還沒有像泰國、東南亞的Grab這樣super app,把生活的大小事都包進去。
那邊漏掉了。
其實我們2017年就中文拉掉了,但消費者都會記得。
對,現在有的一個是food,一個是commodity。
已經變成日用品。
以我知道我們整個集團在外送行業上的期待,一開始是做食物的外送,現在想要慢慢發展到生鮮雜貨。
一個月前設立。
也有自己出貨、進貨。
國發會是很可以繼續努力的地方。
或者我們也想要找督導勞動部的政委,想要嘗試跟他聯繫,林萬億委員,他剛好是勞動部跟衛福部,也就是與我們兩個攸關的政委,這個在選前沒有辦法聯繫到。
其實不很理解溝通方向是什麼,問到台北市勞動局就說要問勞動部,現在中央是訂政策、地方執行,所以其實我們有想要跟勞動部聯繫是不是可以安排討論跟反映實際的狀況。
大家對我們的認識很不足,我們壞事也不會釐清,好事也默默做。
這個訊息會造成,對我們產業不瞭解的,比方中央部會長官,看到會真的誤以為foodpanda是這樣子心態。
或者是抓我們內部員工的尾牙照片,去煽動說內勤過得很爽等等。
組成產業公會的對話上比較有利嗎?
大家並不是拼命訂法規,我們業者也會很頭痛。
我們只是要溝通、瞭解。
我們沒有特別接觸,在歐洲商會有碰到。
我們在第二天新聞上看到的。
之前一直都有在接觸。
接觸過。
是。
我們覺得食物外送是一個平台,也就是一個生態圈,這個會有很多相關的利害關係人,是不是透過什麼樣的方式,政府可以去協助我們來經營,把這個生態經營起來,因為他們現在之間,大家都是衝突的,像勞動部也跟我講說這一些人要通報執行業務所得,相似於律師、會計師,很多規定是衝突的,各部會的管治工具都不一樣。
我們希望政府能夠清楚告訴產業一個遊戲規則,也就是整合過的遊戲規則。
沒有。我們有在想籌組這樣單純由食物外送業者的組織,但是籌組起來不太容易。
並不是。
是一個大家產生共識的地方,所有共享經濟的企業都在那邊,包含快遞類型的、家事服務的、Airbnb等,並不是代表食物外送平台。
SEAT是一個交換意見的地方,但是SEAT並沒有代表我們發聲。
現在最大的狀況是沒有跟勞動部的人溝通,但是勞動部的人說「你們開始投保300萬」。
我只是假設說500萬的話……如果這樣累積起來就很多。
這個案子單純一點,只是要求我們投保商業保險費,我們財務上評估還可以,就先做,但是很怕現在先按照台北市的做,但是勞動部說要300萬,其他縣市再訂自治條例500萬。
一旦今天不玩了,我們瞬間釋放了好幾萬個勞動力,好多餐廳的業績要掉,好多消費者的問題又重新浮上來,我們不希望制度影響到產業生存,但是其實現在也沒有一個想法,看要怎麼樣去扭轉這樣的局面。
我們還是要繼續做(提升勞動彈性),但是要尊重每一個國家,也就是要尊重當地法制合規,也是去做,但是也不可能無限上綱去做,像碰到台北市自治條例要投保200萬,勞動部說要投保300萬,還要再加上去
我們了解各部會對外送平台的立場不同,經濟部其實樂觀其成,國發會樂觀其成,交通部、勞動部、衛福部則各有不同看法。
foodpanda在解決社會上的問題,但是在解決社會問題的時候,我們會覺得某種程度上感覺到政府的壓力,當政府碰到一些意外事故發生的時候,就會順應民粹的方式,我自己內心會覺得我們幫政府解決一些事,但是為何政府沒有打算協助我們一起去解決這一些問題。
很多行業在發展的時候,也是有很多錯,所以就要修改,站在一個平台的立場,很多沒有太多工作技能的,找到他們可以爭取經濟收入的來源,也幫時間受限制的人找出經濟收入來源,這個是我們對於勞動力市場的影響。在對餐廳那一方面,我們幫了很多幽靈廚房出現,也就是用很低的成本進入到這個市場。
我們最近會做外送員報酬上的調整,還是希望把這個環節逐漸恢復到正常的狀態。
實際上臺灣不同階段的勞動力,還是會有勞動力對應的投入價值。網路上會看到部分言論表示薪水這麼少,不如去當外送員。
其實內部的insight,可以知道公司對外送員是非常好,這個是新的行業,因為一大群人投入這樣的行業,外送員報酬在內部占去很高的成本。
其實我覺得畢竟是一個滿新的行業,所以真的對社會上帶來影響,在政府的法令上也會碰到一些法令調適的問題,所以也滿想知道像在院這邊的討論氛圍,是傾向保護國內的產業,又或者是允許像這樣帶動其他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