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在搞不好要發生欠薪的情況,這個錢是不是要拿?我覺得現在最積極的做法是,每一期樂透都要買,如果中20億,臺灣立刻無障礙,我並不是無病呻吟,如果大家可以拼命往前做,一定會遇到我這樣的問題,然後搞不好被逼要表態,如果會議結束之後我做了一些決定,我想搞不好下個月就會被封起來。我報告完了。
現在的確有人要投資我們,可是是大陸的資金,長官一聽到這個就說不行,我們這樣子是不認同的,所以你們告訴我,我該怎麼辦?我們都已經快要滅頂了,沒有人認同我們的401報表、發展的過程,大陸有統戰的資金要來投資我了,看到一芳水果茶、這麼多要表態的,如果你們是我,你們怎麼辦?
我們覺得應該有辦法跟臺灣的帶團單位尋求很好的合作,結果大家一樣好像都視我們為麻煩,可是我不介意。我不是為了多扶,大家發展到一個階段一定遇到這個情況,我們去找國發基金、貸款單位,都講了很多依照法規來辦事,其實又沒有問題,只要有人投2,000萬,國發一定再投2,000萬,那也沒有問題。
我們在想這個應該是統戰吧!哪有這麼巧的事,自由行一所先,私底下就來找我,不是統戰不然什麼?各位,你們是多扶的老闆,你們會怎麼做?我們要投進去,我們想辦法要把這個服務推下去,我們參加各個比賽,像大陸上個月拿到社企比賽第2名,我們以臺灣人的身分拿到第1名,那個是不可能給臺灣人第1名的比賽。
我要回應的是,在上個禮拜自由行,大陸宣布政策的那一天之後,我們接到一輛對岸幾個旅遊團體的報告,大家關起門來,包含大陸殘疾人協會要找我們合作,大陸的養老低產要來臺灣旅遊用團體來找我們,大陸有90多個盲人要來臺灣旅遊,請我們幫忙。
我無意要讓大家明白橫跨三個領域,並不是,我是要提供照護者的生活,我快要自殺了,我要提供的是無障礙的生活服務來幫助交通照顧者來喘氣,但是需要三張的國家證照才可以達到提供的服務,但是現在看到醫療這麼難看,沒有人可以借我錢,這個讓我不知道該怎麼說,要不然就不要當老闆,各位,我們是每一家所有服務都開發票的,我哪一家可以找到這麼配合政府及法規的?
一台車200多萬,如果google我的一些事,我當時真的是傾家蕩產,一張旅行車的執照要800多萬,我想辦法到處借錢,用有關了一張旅行社的執照,然後慢慢有醫療用品販售執照。
這個跟我要經營的東西沒有相關,這個是我要提供無障礙生活服務,怎麼想到,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我必須要有小客車的租賃執照,如果各位看法規的話,必須要有最少10輛的小客車的新車,政府才會核發。
我們臺灣老的實在太快了,快到沒有辦法訂法規來應對這個東西,多扶身為臺灣第一線工作的公司,我希望讓各位明白的是,其實我們真的很辛苦,尤其像現在推了很多錢,而且不斷往前做,所以很多單位看到401報表這麼難看,也不太敢跟我們合作,我簡單講一下最基本的部分,我們為何會推行?多扶現在有三張國家級的證照,兩年前經濟部想要表揚我是這個行業裡面,唯一一家有小客車租賃執照、旅行社執照、醫療用品販售的執照,要表揚我們實在太厲害了。
為什麼沒有辦法補充很完整的資訊?因為我不太確定這個東西是不是適合講,但是看政委都很正面回覆,就直接告訴您了。
我要講我提到的建議,我很佩服唐鳳政委開這個會議,因為我寫得非常簡陋,讓召開會議的長官們打了三次電話給我,希望補充更完整的資訊,我不知道這個會議這麼認真,很驚訝。
這個在已開發國家,鄭大哥會頒榮譽公民,而且是執掌的的人,會把所有的交通來作平權的體驗,我要給最誠摯地佩服,因此鄭大哥很辛苦。
不只台鐵,所有的交通部門都一樣,這不只是客訴,這個是非常正面推動,有人靜靜領補助,有人想要把身心障礙補助領到滿,但是沒有人像鄭大哥推動臺灣的人權公約。
如果是你們,你們有這個勇氣站出來跟不管是車長或者是站長或者是驗票人員講這一件事嗎?你還帶著身心障礙的小朋友,如果是你們,你們有勇氣做這一件事嗎?鄭大哥一定想過很多、經歷過很多,他覺得自己不在乎很多事情了,他願意用自己的肉身來把臺灣CRPT的人權公約往前推進,請不要把它當作一般的客訴。
長官、大家好,我想利用一下我的時間,我想回覆給鄭大哥,剛剛有提到火車票的事件,我覺得大家太小看自己的事情了,鄭大哥願意用身體力行來推動這一件事,希望讓在場的夥伴們跟長官們明白,這並不是客訴,是非常正面的推動。
我開拓名古屋無障礙旅遊路線,跟鹿耳島無障礙旅遊路線,也開發了泰國第一條無障礙旅遊路線。另外,我們經濟已經十年了,很多東西需要汰舊換新,但是我們也沒有這麼多的資金汰舊換新,因此在長官努力之下,我們成立多扶的協會,專門用臺灣的復康巴士,希望把這個做得更細、更深,以上,謝謝大家。
長官、各位現場的夥伴大家好,我是多扶的許佐夫,很高興來參加這個會議。有三個主要的項目,一個是起家的多扶接送,後來成立旅行社,也是臺灣第一家針對銀髮,也有專案旅遊,還有輔具。
大家好,我是多扶接送許佐夫,謝謝。
還有沒有什麼誘因或者是標章,當然在一例一休的狀態下,我們當然要加班趕出作文比賽(笑)。
我被影響的是,我本來覺得自己滿OK的,我們是第一線的人,大家都想要贏得這個honor,我突然覺得不想登錄了,好比陽光不想登錄了,或者是多扶的人力太少了,要作文比賽真的沒有辦法,(即使如此,)但是我們很努力在做事,這會變成什麼情況?陽光不登錄,外面會如何解讀?而多扶只是沒有多的人力。
我坐在老師旁邊有一點被影響(笑)。
老實講我真的對商業很不在行,大家看我的401表就知道了。可是我總覺得社會企業我覺得我會的是,有沒有一個衡量或者是審核標準,一年多前是一個標案的場合,主委講說:「多扶你告訴我一個理由,你為什麼覺得這個標案可以拿到?」,我說「這麼厚,裡面有三分之二是防弊(規定),我不懂為什麼要防弊,如果今天有機會來為你服務的話,每一個都是納稅人的錢,我們的時間與預算都會放在把服務增進,為什麼會有防弊的這一個東西出現?」,我要講的並不是我這個人多「蓋高尚」,我要講的是「靈魂的重量」,在社會企業裡面有一個評估,「靈魂的重量」即主事者要超過7.3克才可以被登錄,有沒有另外一個標準來定義社會企業是否可以掛名,而不是從我不熟悉的商業數字裡面?這聽起來有一點開玩笑,但是我想提出有沒有一個不一樣的衡量標準。
我的意思是各位的廠商上來找我們做,我們當然婉拒了,但是代表成藥商是看重我們的channel,代表車廂行業內運送的乘客是很多行業的準客戶,我們政府有沒有看到這一點?看起來沒有,還是當作輪椅運輸業,我覺得是太可惜了,在我們的推動下,真的是不符合體制,真的是非法的。
幾年前有機會幫政府做標案,復康巴士的標案一個縣市是2億,所以政府一年是10幾、20億的預算,我跟一個縣市政府講說2億的標案如果我們有機會做的話,不用給我2億,給我200元就好了,所以當場全部委員就笑我。我的意思是,如果我有把握,政府敢不敢開放?我講我的理由,復康巴士不應該是一趟趟計算的,應該視為一個channel,每一年有一百萬趟變成一個政府channel,所以我們如果用通路的方式來看復康巴士的服務,就不應該是租車業的方式來計算成本,而應該是用通路,假設3月份要打流感疫苗,只要一個email給多扶,隔天所有的標準對象都知道政府的政策出現,這並不是租車業做的事,這是服務或者是我們新創idea在做的事,但是政府敢開放嗎?會不會覺得在圖利多扶?而多扶是不是去賣成藥,人民吃了成藥又要洗腎、又要叫多扶,你看多完美的商業模式,這個不會記進去吧(笑)!
最重要的是,服務的國際標準連結在哪裡?國外有沒有像我這樣的公司?聽起來是沒有,有的話不是倒閉,不然就是收規國有。民營的機構因為在社會企業,像是我們這樣的運輸單位有無一個國際聯接的標準?讓身障朋友或者是老人家不管去哪一個國家,只要報出ISO多少就通用,這是我很需要的,不然就是妾身未明,這是我們被定位跟被衝撞的方式,因為沒有任何的ISO規範這一塊,我不認為自己是運輸業,我認為自己是服務業,或是被歸類在長照,因此到底多扶是什麼行業,我也不知道。
我想要提到的是,多扶沒有賺錢一切都沒有問題,如果多扶開始賺錢,問題就出現了。好比現在有一個服務是「代用接送」跟「代用旅遊」,這個是國外的人教我的,他們想要多給我一點錢,但是很抱歉,我不能接受捐贈。社會企業可以接受捐贈嗎?很多人想要捐錢給我們,但是我們一律婉拒,變成購買我們的服務,指定使用對象,這在我們公司叫做「代用接送」跟「代用旅遊」。但是這樣合法嗎?我們直接攤開來看,這是符合現在的法律或者是符合小客車租賃的法律嗎?感覺上沒有人在管這一塊的,我們也願意提出來這我們創新的做法。
我們在前面衝撞這一些東西,不管大家幫我們開路或者是訂法律,我都不太會去在乎,因為多扶如果一旦遇到困難,各位希望明白(法律)是有問題的;我的意思並不是(僅)為了多扶,在這麼不要命的情況下,對社會企業發展問題有限制,我們(變成)當實驗的白老鼠。
多扶今年成立第八年,我們一直衝撞體制,也許因為這樣才有創新的服務出現。我想講的是我們有跟Uber簽約,光跟Uber簽約的這一件事,我們幫Uber訓練Uber assistance的服務,就受到觀光部很大的關切,一家合法的公司怎麼會幫非法公司?可是多扶創業前三年也是非法的,國稅局天天來找我,我常常講的是我們跟Uber只有教育訓練,車輛沒有合作,這是我們的堅持,但是我們對Uber簽合約老實講對臺灣非常有幫助的,如果細看我們的合約,要他們回饋到臺灣的社福團體等等。
但是就我而言,我覺得總是要有一個配合的實驗對象,所以不管在什麼樣的會議上,我感覺是很大氣講說你們訂什麼規矩或規則我都願意遵守,不管是日後要回給20%或30%或40%,只有一個條件是不會讓多扶倒閉,倒的話就知道30%是不對的,但我就變成教案,這樣就不好(笑);我很樂意依照訂下來的規矩並配合,但總要有人配合,不然沒有人知道發生什麼事,因此我的態度是非常樂意配合各種規則。
政委、委員及各位長輩、大家午安,我是許佐夫,我的說法依然沒有變過,所以讓我重新說一遍,念書跟創意發想的時候都沒有聽過什麼叫做社會企業,更遑論是兼益公司之類的名稱,即使很高興我們做的事情被政府歸類在社會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