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是多數人的共同期待。
您的部分只需要有 talk。
對。
或者今天討論的一些部分,應該是大家期待能夠在未來可以分享。
接著地方創生是國發會前主委要來領軍,我們的社群 10 年了,我們用 10 年的時間把自己養大,看未來的 10 年是不是可以把新創改寫,因此我們今年的題目叫做「探索新創未來」,我們的議程安排,每個主題都是 20 分鐘的分享,60 分鐘的 panel,希望部長這邊可以有 20 分鐘的 talk。
我們做很多事,最重要的是有兩天的論壇,有 6 個題目,第一個是政策建言、國際化,企業共創現在是請到緯創的林憲銘,他都自己來作分享,分享緯創這幾年做 CVC,國際化我們也從美國請創業家回來分享。
我們其實還有一個影響力報告,AMAA 台北搖籃計畫到目前為止還是臺灣唯一一個公益型態協助成長型創業家的計畫,今天來的是只有數位科技,我們還有許多生活服務類,也都很精彩,臺灣大概現在是 32 家 B corp 認證,現在有 7 家在 AMAA 台北搖籃計畫平臺,所以我們 10 月份也會出影響力報告,我們動用了很大的社會資源,雖然動的經費非常少,但是我們有 94 位像立峰一樣投入的導師,我們覺得應該給大家一個交代,因此影響力報告是要提出來的,立峰寫的序寫得太好了。
我們自己在年會的第二個下午,現在應該是順利邀請到三位市長候選人,然後題目是叫做「創業者與未來市長聊聊天」,想聽聽看接下來要管理我們城市的人的想法是什麼,其實是透過一個月的時間讓他們準備把政策想清楚。
我們最後有一個快速正式的邀請,我們完全理解 10 月 18 日立法院已經開議了,但我們仍然期待您可以給我們預錄的影片。10 週年有 5 件大事,第一個是有兩天的論壇,第二個是 Charles 出了一本書,書上是臺灣 10 個新創,也就是 0 到 10 億的成長故事,像剛剛 Peter 所說的,我們會把這個書分享給臺灣的年輕人,所以我們主動完全不收費辦了兩場的分享會,包含台北跟高雄。
人才的問題在我們的平臺上,從去年上半年就開始全面討論,人越來越難找、成本越來越高,可以解套的方法幾乎是快要找不到了。
就是透過一些非官方的管道建立,讓新創公司集體做人才的面試,或者是讓我們知道。
當然外交上還是有很多新創要克服,不要去官對官。
Sega 有一些建議,也就是往正在開發中或者是白領人才,像薪資較低的國家去找人才,像印度或者是其他的國家,不知道有沒有這樣的可能性?但是如果是這樣的話,新創自己去敲門,我覺得還是不夠力道的,這個才會是需要政府透過一些非正式組織幫大家把這個橋梁建起來,這個是 Sega 的想法跟建議。
我聽說像之前的台積電生產線都往高職找人了,你可以看到市場的缺口這麼大,也因此可以看到新創的競爭力,這個是一件事;第二,像成本太高的情況之下,新創其實也不容易找到,所以在國內找人的這件事,也就不務實。
我也稍微說明一下,因為今天 Sega 不能來,在之前開會當中他也特別提到,因為剛剛有人說現在網羅數位人才的薪資,應該是以前的 1.3 倍,但是遠遠不只,再加上大家搶得兇。
第三個議題,像新創要想的是未來的下一步,包含資金、市場,我們在 2021 年看到沛星在 3 月 31 日敲鐘,我們很多新創是願意留在臺灣上市的,但是眼前的一些規範,似乎對他們來說相對不是一個最好的選擇,所以大概是這三個大面向,我們等一下還是可以讓他們反應一下。
我們大概在會前都有事先過幾個面向的問題,第一個面向是數位科技領域的新創之未來發展政策,第二個面向是大家都有共同問題,還是人才,等一下也可以分享一下數位時代要做一個專題,像半導體的缺工是超級嚴重的,相對於半導體,我相信數位科技領域——特別是新創——大小規模與半導體很不一樣,但他們的問題在他們的領域還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有關於數位軟體的人才、培養跟保留,這個是我們想要談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