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此次會議中社創的公司產品在我們看起來,其實很多是資訊系統,以我個人比較粗淺的認知,都會覺得這邊的通訊還是希望能大幅改善比較好,所以中華電信的基礎建設若是足夠的,這一些心的醫療科技才會發揮最大的效果,基礎建設若沒有改善,這一些都還是會有一些侷限,還要更多的成本來達到這一些效果,以上報告到這邊,謝謝大家。
現在陽大跟我們,像大同跟南澳,每個月至少有5場衛教,以這樣來講其實也算落實到民眾教育,但是這樣還是不夠,以衛教來講越多越好,這個是上次會議的回饋。
像復健每一年都在成長,這個回應到衛生所,其實越來越多,所以這個部分會越來越多,這個是復健站的狀況,人其實都非常多,人很多的情況,也就是為何要建置新的互動器材這一件事有一些困難,但是因為我們的理念來講,這個運動器材可以擺進來社區,將對於原鄉有一些改善,像對於健康促進,因為人的體是能有增加改善,本身的醫療疾病也比較可能或得較大改善。
這個是看診的門數,平均南澳鄉,一年有1萬4,000多人,這個跟大同鄉是超過2萬,都還算滿多的。
我們的聖母跟衛生局團隊,南澳鄉有一陣子是因為TB的盛行率在全國原鄉排行前段,而我們IDS也肩負起協助防治的責任,本院醫師在這方面也是非常有經驗的,藉由一些IGRA或者是LTBI及X光的檢查,我們希望改善整個預防及診治的部分,105年X光有11場,106年有31場,107年有27場。
跟各位報告,當遇到的天災,其實這個現在還好,在過去其實是只要是颱風天,也就是聖母醫院為主責,因為每一天有巡診,如果路段發生問題也會使命必達,然後就停留在原鄉這邊,當然在縣府、衛生局的部分,也承諾最多不會超過三天,三天一定有另外團隊來協接手醫療,這一段時間即使路不通,其實看起來有車,實際上醫師們也會涉險徒步通過坍方的地方,連我自己都覺得醫生非常感佩,如果路不通,還是到這個地區來服務。
我們的巡診也有提過,像專科診,早上是靠衛生所來幫忙提供,我們最近為了衛生所一直在煩惱,像健保給付的部分,有受到一些打擊,因此我們希望幫忙申請這一段。下午會有巡診,也會待診。接著是到東岳,我們是有做一些居家訪視。
像南澳都有提供,陽明也有協助一些駐診,因此在人力部分,其實聖母醫院本身也是滿吃緊的,這張slide呈現的是一般診療的狀況一個月平均36次,跟大小月有一些不同,假日跟夜間門診是52診次,像夜間待診是42診次,就是像剛剛所講的,澳花也有夜間待診,因此超過30,另有慢性病的訪視,每個月140人,每一個月有46個復健診次。
我們認為IDS這個是我們該做的服務,所有當時醫院的主管是認為是有一些新的業務會進來,像我們要安排夜間駐診,這個有一部份當然是靠協作醫院來幫忙支援。
當初的考慮是建立一個醫療的綠洲,現在有蘇花替,在轉送病人會比較方便,以前是更不方便。其實我們會派專業的醫師來輪流巡診,巡診的醫師是在巡迴看診的業務之後,繼續夜診之後還有待診,主要功能是夜間急診,隔天一早才離開醫療站。
像大同如果許可之下,其實以目前四季文健站與復健業務整合服務而言,其實健康促進是很重要並不是只有看病,所以我們現在在談的,包含復健站等等,其實都有運動器材,讓我們的長輩或者是居民來做一些運動,以改善身體的狀況,希望這樣子可以促進健康。
這個服務也是靠醫療團隊,包含巡迴醫療、夜間代診、居家、預防保健,我們有做一些流感的接種及復健治療,我們現在復健的場所,以南澳來講是稍微比較小一點的,目前尚可因應,如果假設不足的也是要再尋找別的地方或是弘道有整建計畫再評估,目前來看,復健的地方也是會成長或者是更好的。
有關IDS的架構,有健保署、監督管理委員會,還有一個計畫執行中心,我們是主要的醫院,陽大醫院也因為醫療需求越來越多,然後才會成為本院的協作醫院提供這麼多的資源。我們跟大同鄉、南澳鄉衛生所其實是我們的合作到目前來看,還算滿順暢,有需要時,我們的轉介是不會有問題的,如果真的有需要的時候,我們會有醫療團隊提供周延的照護。
早期的巡迴車長這樣,會到各個偏鄉去,他常常說「不要羨慕別人的一切,天主都有安排,祂會給你的」,依我們來講,透過禱告,會得到你所需要的。
我們的任務是把所有的弟兄當作主耶穌基督來服侍,我們醫院是很久以前創立,之前的長輩就比較知道華德露神父,神父一到台灣沒多久就開著車或者是其他的交通工具來巡迴醫療,提供服務給原鄉,他本人也是在做這樣服務的過程中,因為出了意外才會過世,因此把生命都奉獻在這裡,他死後也葬在臺灣。
唐政委、各位女士、先進,我們醫院的這一個架構,也就是相關的服務歷史、成果,我們的使命是醫治病人、傳揚福音,另外再加一個為病人服務,我們醫院也是成為社區身、心、靈全人照護典範醫院,目標包括多原連續的長期照護,還有弱勢族群的守護,尤其守護偏鄉都是我們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