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最後一個建議是,因為你們太可憐了,會一直說我們在壓榨想要做事的人、能做事的人,有沒有想到他需要錢、需要人,有無到一個機制的轉換,好比我們需要政委強力的支持,其他人才能配合,不然很急也想做事,不然忙了半天,沒有power,沒有錢、也沒有人,即使有很好的人才,也做不了事情,以上。
更重要的是,這個系統出來是要serve給最高決策者可以很快一目了然現在的狀況是怎麼樣、我們應該做什麼事,然後各個部會的首長或者是承辦人員可以知道我們在什麼地方,不要很精細,但是方向正確,知道我們的進展,如果能夠提供到這樣子,那麼就相當好了。
很多處理可以自動處理,現在很多工具已非常成熟了,就不需要用人工在不同的地方一直處理,很多部分也不要讓審查委員去解讀。
因此資料的來源可能不能只是由提計畫、執行計劃的人填,還有其他的,是要提醒有第三方的審查機制,是不是能夠落實執行或者是有其他更多的資訊來確認這一個計畫,因為計畫不會是為計畫存在,一定是要跟社會的脈絡所連結,社會脈絡連結的部分是資訊進來的地方,因此目前來講都還是以審查委員的角度去思維,但我們應該看到從最後我們想達到的社會影響去看看如何連結,而這個部分應該是可以作思考的部分。
三、我們現在看得都是從資訊的填入,而我們處理的資訊是做計畫的人填的,所以再怎麼處理都是假的題目,如果亂填也沒有辦法check到底是什麼東西,因此在上面一直做處理,出來的結果還是會誤導決策,也就是你自己很高興,處理完很有效率,但是出來的東西,大家最後來檢討的時候,根本不符合國家發展的需要。
二、科技是已經可行了,但我們在體系裡面的人都會說這一個架構不要變,然後在裡面微調,但現在這一個架構已四十年了,其他國家已經不知道更新到哪裡去了,我們還死守這一個架構的話,未來怎麼辦?這個可能是第二個可以想像的方向,不同的使用者在同樣體制下,就可以創造出不同的view、系統來serve不同的人,裡面的資訊是可以通透的,這個是第二個可以建議的方向。
既然現在的科技可以發展,像政委或者整個新政府有考慮要更加精進的話,何必先放棄掉原來我們的框架,來看我們的科技及未來的需求可以有什麼樣的系統、什麼樣的架構,讓我們各個部會能夠做得更有效率——因為不是我做,所以可以亂講(笑)。
(四)我們用這一個體系或者是建構出來的系統來符合現有我們運作的方式,讓它更有效率,但更應該反思的是,包括規劃、執行及最後的管考,可能是太過依附於這一個系統。
(三)看起來各個部會都談到每一個系統需要整合,但是整合的方式都還是停留在資料的交換而已,事實上我們需要的是一個程序的整合,也就是如何使用這一個資料的程序,我們現在是在國家機器之下大體系的同一個系統,為何要在這一個系統創造資訊系統,然後再想辦法整合,乾脆是一個大體系,因為一個法規之下,所有的部會都應該這樣做,所以如果有一個大體系之下的話,各個看到不同面向的這一個系統而已,你只是管某部分的data,整個資訊是同時更新的,如果停在這一個層次的話,其實是有點可惜。
這部分的資訊可能有其他的資訊可以獲得,可能可以取得,這個是第一個大方向的建議。
再者,很重要的是,我們這邊都講push,也就是提供什麼,但是民眾或者是產業界的需求,在這上面都看不到,因此審查委員在看的時候,都是從技術可行性或者是報告在看,但他們真的需要嗎?
(二)裡面可以包括一些資訊、一些很重要的專利資訊,各個主要公司的技術藍圖,還有其他國家的科技發展願景等等,這一些都是很重要的背景資訊。
我以前是政策中心的主任,每一個政策、每一個政黨的轉換都會有鎮痛期,等到快要成熟了,下一個人又來了、下一個長官又有新的想法,因此常常會非常同情他們(指承辦人員)(笑)。
一、(一)我們要納進來的資訊很多,事實上是動態的大數據的系統,所以整個大data的管理機制,可能是在行政院或者是國家體系有一個同樣的機制,而不是個別作介接,介接完了以後,可能最後因需求改變,所以系統又改變,因此沒有這樣大架構的話,現在忙了半天,可能這樣的系統或者是機制可能維持了兩、三年,同時過程中會花非常多的人力在處理這一件事,因為系統一旦改變要重新學習跟訓練,因此中間會有一個過度期。
第二,因為不是我做的,所以下面講的東西,可能有些真的做不到,但是想像中可能可以從幾個角度來看。
第一,以前我想要做,但曾經失敗的事情,慢慢開始成型了。
今天聽完報告以後很高興,以下兩點: